开启辅助访问
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67|回复: 0

约拿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1 13: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欢迎您来到基督的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申请户口 微信登录

×
  
绪言:本书在十二先知书中是一卷非常独特的著作。其他先知书卷内容是以神的话语为主,而本书则不然,神的信息只有一句:“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34)其余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事。故有人认为本书应列在历史书中为好。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本书是先知文学的类型。从第一章一至三节及第三章一至三节上,都是以“耶和华的话临到……”为叙述的开始。先知是神的发言人,将神的能力与荣耀带出来。约拿虽是一个失败者,违背神的命令,神没有在他身上得着荣耀,反而在他的叛逆与埋怨中,使人看见神的荣耀 。
一、作者
本书为约拿本人所写。“约拿”希伯来语的意思“鸽子”之意。(参歌214、歌52、歌69)中表示“亲爱”之意。是亚米太的儿子,希布伦的迦特希弗人(书:1910,王下:1425)。他预言了以色列国的繁荣,这种繁荣在耶罗波安二世(约公元前793754年)的时代实现了,所以他的预言一定是耶罗波安作王以前,或开始不久发出的。迦特希弗在西伯论,位于他泊山西北5哩处,现在叫希尔拜苏拉,据说,约拿的坟墓也在那里,现在对外展出。我们在《列王记下》所提到这段简短的史实和《约拿记》本身之外,我们对约拿没有进一步的资料。关于约拿的父亲,我们也不清楚。
有人曾怀疑本书并非约拿本人所写,其理由是:除了第二章之外,都是用第三身的语气——“约拿……”。其实这种写法在先知书中亦属常见这事,如但:16-8172115-19;结:11-36;该:11213213-14等。本书既属历史故事的体裁,则约拿以第三身写他自己并不希奇。传统上都认为本书是约拿受灵感而写的。有以下论证可以支持:
1、约拿是一个先知,曾写过有关耶罗波安第二的若干史事(王下:425),两处体裁类同。
2、除约拿本人外,没有第二人比约拿更清楚知道自己人生中的这段经历的全部过程。
3、先知们写书的习惯,常在书之开端声明神的话临到他,以表示以下的信息是出于他写的。这可从各先知书卷每卷第一章开端的经文中获得证明。
二、背景
按年表他是主前785——773年左右,这是合理的推算。因为王下1425提到约拿曾预言有关耶罗波安第二世“收回以色列人边界之地,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之事。而耶罗波安在位的期间约为主前793——753年。
有人推想约拿是以利亚和以利沙的门徒或晚辈,也并非不可能;因为按他作先知时期而论则是紧接在以利沙之后,而且以利亚和以利沙都训练过门徒,他们的工作也都跟外邦人有关系(参王上178-16;王下5:,1314-19)。
约拿担任先知时,以色列民族正处在大灾难中(王下142627)坐在以色列的王位上的人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整个以色列民族惩罚快要临到。上帝通过约拿预言了国家的复兴。这种复兴似乎是为了以色列国归向上帝。国家的繁荣证明它在上帝的祝福之下能够达到什么程度。但是尽管有上帝的祝福,耶罗波安仍然“行耶和华神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1424)象他的前任一样。
耶罗波安二世统治的时候,亚述的国王是阿达德尼拉里三世(公元前810782)撒缦以色列四世(公元前782772)和亚述后拄里五世(公元前754746)。有证据表明宗教改革可能发生在阿达德尼拉里三世统治时期。博尔西巴的神尼波似乎被宣布为唯一的,或是主要的神。有人认为这种一神化改革可能与约拿在尼尼微的工作有联系。
三、事实
不信圣经的人怀疑本书的真实性,认为本书所叙述的并非历史事实,而是一种虚构的比喻。但现在学者为了多种不同的原因,倾向于把故事当作神话,比喻,或寓言,而不是历史。
一个故事的训诲,不一定需要或依靠其历史性。比如,耶稣的比喻无论是否(真有其事)都具有训诲的价值。如,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103035)是否有准确的历史性,或者事件的本身是否历史,比喻仍会说出它要说的。同一个道理,约拿的故事亦可以单用来传达教训。
怀疑本书的真正原因是:约拿被大鱼吞下去三昼夜,又被大鱼吐在岸上的神迹,是后人编造的故事。这完全是凭私意的解释。
本书是历史事实有以下可证:
1、本书不是寓言。历史记录有真实人名地点,寓言的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
2、主耶稣两次引证约拿的神迹(太:1238-41,路:1129-32),并说明那是预表他自己要三日三夜在地里头,显然主耶稣是以约拿的经历为事实。这是旧约圣经中唯一被主直接引证其经历来说明他自己将必死而复活的先知。
3、主耶稣明说约拿的经历是神迹(太:1239),也就是表明主承认约拿的神迹是事实而非虚构。
4、圣经(王下:25:)明言亚比太的儿子约拿是旧约的一位先知,所以约拿这个人是历史上的人物已无可置疑。
5、从科学角度来看,约拿被大鱼吞下再吐出仍然生存并非不可能。《196810月的读者文摘,曾记述一个被大鱼吞下一昼夜,仍被子救活的事实》。
四、神学
本书有丰富的神学思想,集中在于两上方面:
1、神的权能:在前二章看到他掌管宇宙的权能,表现在一切自然界的现象中。他使海中狂风大作,海浪翻腾;他安排大鱼吞了约拿,都是他权能的旨意(14)。人无法与神的权能抗衡。
2、神的救赎:耶和华的普世性及它的救赎计划。约拿书内,有一个概念是不容易在其他被掳前期的先知书内找到的,那就是耶和华吩咐他的先知到外邦宣讲,而且,神明显存留那个悔改的国家。前期先知总是关心以色列的偶像问题,所以倾向于使以色列与外邦疏离和孤立。以利亚(王上17:至19)及以利沙(王下8)曾到外地事奉,其他先知亦曾论及外邦,但除了约拿书以外,没有先知会到外邦宣讲悔改之道。
神委派约拿的任务,不是四世纪犹太神学所独有的,九世纪、八世纪的以色列人已经是这样的了。耶和华万国之神希望所有人都明白他和他的救赎目标,这个真理,不是由人的理性来的,而是神给予先知的启示一一这启示以不寻常的方式临到约拿身上。
五、特色
本书与其他先知书有很大的不同,它采用叙事体裁来表达信息,藉约拿本身的经历告诉读者,神爱惜世上所有的人。
约拿之所以不肯去尼尼微,并非他怕死(112),而是因为他明白神要用他拯救尼尼微人,以致他所传讲的审判信息无法应验。尼尼微不倾倒,有朝一日以色列将被其所灭。在约拿看来,这些作恶的人是该死的,更何况他们是本国子民的强敌。但在神看来不然,他的恩典不仅赐给以色列人,也赐给万国万民的。故神定意差遣仆人去拯救他们。
本书不但叙述神爱尼尼微人,也叙述神更爱他的仆人约拿。神没有因约拿逃避就放弃、生气或置死他,反而一再用环境来造就他的仆人,使他重返正途。这种不肯放过的爱格外地显明在约拿身上。
六、教训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中的教训,有以下几点:
1、人必须顺服神的旨意,逃避和抗拒是没有好下场的。
2、神对不顺服的仆人所采用的手段是管教,他的管教出于爱,使人深深体会到偏行己路的痛苦而深切的悔改。
3、神的慈爱与公义并存,他对罪绝不包容,但对罪人是以慈爱来对待人,耶和华神是信实公义的。
4、审判是有条件的,真正的悔改可消除可怕的刑罚。因神有赦免之恩典。
5、神对受管教之后的仆人不会另眼相看,还是一样的重用。
6、每一个人的心都有属灵的意识,可以认识神,也有属灵的容量,可以接受神。
七、结构
    以约拿的经历为结构:
第一章:违背神的命令——叛逆、(1117)跑在神的后面。
1、先知拒绝后的风暴、(1110
2、在大鱼肚腹度三日、(11117
第二章:在患难中悔改——祷告、(2110)跑在神的面前。
第三章:尼尼微的事奉——传道、(3110)跑在神的旁边。
第四章:吸取神的教训——认识、(4111)跑在神的前头。
1、先知的埋怨、(415
2、蓖麻的教训、(4611
第一章、约拿违背神的命令11——16
一、先知的使命1-2
约拿他是一个神的先知,先知是神的代言者,就是向神的百姓宣布神的心意。
1、先知的出身——“亚米太的儿子”亚米太,真理之意、约拿是“鸽子”圣灵的代号。他们父子名字合起来,就是真理的圣灵。(约14117 根据王下1425得知他是迦特希弗人,是属于希伯论。是耶罗波安二世期间。他是北国人,在主前第八世纪,与何西阿、阿摩司是同时代的。那是叙利亚强权逐渐衰退,亚述即将崛起的时代。
2、先知的权威——“耶和华的话临到” 先知之所以为先知,不是因为高官职位,而是因有神的话临到他,是代表神说话。但单有神的话临到未必就是忠心尽职的先知,还要看他是否忠心去传达。有不少的假先知苦于没有神的信息可传,而约拿他是上帝的仆人,他是以色列国的先知,竟不肯传神临到的信息,违背上帝的命令,不肯奉差遣到尼尼微去,而往他施去躲避神。原因:
A、并非他胆怯、
约拿并非是贪生怕死的人,他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意尼尼微人得救(489B、并非无爱心、
他也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来全船人生命得平安。(112)。
C、并非嫉妒心、
尼尼微是一座外邦城,他并非是嫉妒外邦得到救恩,而他在船上所的见证,使他们大大的敬畏耶和华,并且祷告、献祭、许愿。
D、并非不尽职、
在耶罗波安二世的时候,约拿曾预言到,(王下1425)他从鱼腹中出来后曾中心对尼尼微(334)。约拿逃避神惟一的原因,他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先知,他深知当亚述的时代,亚述是第一强国,有一天以色列亡于他的手中。约拿他只愿意看到亚述的罪受审判,而不愿意亚述人悔改得蒙上帝的拎悯。因此他违背神的大罪,要逃亡他施躲避神。
3、先知的使命、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他们的恶。那鸿说尼尼微是个“流人血的城、充满谎诈和强暴”(参鸿3:1、19节)。但这座城市不是毫无希望的。它还“没有完全沉湎于罪恶之中”达到,这个词及类似的词语,曾用来描述洪水以前世界的罪恶(创6:5,11),以及所多玛和蛾摩拉居民的罪孽(创18:20,21)。当时他们的宽容时期都行将结束。现在尼尼微的情况也是这样。
此乃含有特别紧急的用意,也是十分兴奋的语气。“起来”:表示神要他接受使命;“去”:表示要他有所行动;“呼喊”:表示要他发挥先知的功用。这里的“呼喊”32“宣告”是同一个字。所以宣告或呼喊都是指传道或宣讲预言或宣讲福音。
先知的功能就是顺服神而去传讲神的信息,满足神的需要,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神要约拿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那些居民传道,因为他们的罪恶达到神面前,已到了神不能容忍的地步,神不能让罪恶的声音再猖狂(尼尼微是亚述大国的京城)。这尼尼微是个大城,不仅指范围大、人口多,也指物质、经济、文化繁荣发达,更指罪恶大、臭名大。根据创1011-12,此城是宁录所造。约主前七百年,亚述王西拿基立定它为首都,直到主前612年沦亡止。
二、违背神的命令、113
1、违背的原因:有人认为约拿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他逃避神的动机出于:A、害怕尼尼微人、
B、对外邦人心存狭隘的偏见、
C、惟恐自己的声望受损、他是圣经中最易被误解的人。倘若他的属灵光景确如上述,那么他就不适合作先知了。神竟然继续使用这样的人,实在使人难以置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关键在于有人误会约拿逃避神的动机,若细读本章经文便知上述三点是站不住脚的。不是惧怕阻碍了他去尼尼微;他不是在船上很勇敢地让水手将他抛下海吗?若说他是狭隘的民族偏见,却为何为外邦水手的安全而舍己呢?他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声誉,怕尼尼微倾覆的预言不应验,因为一个肯为水手而牺牲自己的性命的人是不会为爱惜自己的名誉竟放弃尼尼微城的千千万万性命于不顾的。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逃避神呢?在四章二节里他很坦率的自白,加上他对亚述国的认识,构成他真正的动机。面对亚述两种可怕的现实,约拿产生极大的恐惧,以致他惟恐耶和华因他的怜悯改变主意,不降灾于尼尼微——恶贯满盈的亚述国首都。
第一、亚述国的强盛始终是以色列的心头大患。约拿预感到有朝一日以色列将被其所灭。希伯来的先知们对此早已警觉。三十年前的以赛亚先知预告亚述将毁以色列(赛717)。何西亚也有同样的预言(何93106-7115)。约拿是个强烈爱国者,他知道亚述将扮演着一个施暴的角色,当神宣布尼尼微将在四十天内倾覆,他简直是高兴的快疯了,因为 再也没有比这消息更大快人心了。
第二、亚述国的虐政已经对四周邻国构成威胁。约拿清楚知道亚述兴起成为世界的霸主,蠢蠢欲动地朝向地中海沿岸各国,这些邻国至终将成为其掠物。亚述对被征服者所畜意施加的恐怖暴行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若非考古学家从发掘到的亚述国刻印文上记载,我们还以为是夸张呢!拿鸿先知对尼尼微和亚述的残暴行为将遭到期毁灭,他的感觉与约拿一样,一点不同情(鸿31-4212319)。
约拿面临重要的抉择,要么自己因违背神而遭到惩罚,以色列却能得救;要么顺服神去尼尼微宣布神的审判,,尼尼微可能被保存,却导致以色列的灭亡。他陷入这种困扰中,最终下了“逃避”的决心,他宁可牺牲自己来保存以色列。
我们实在应该把约拿与摩西、保罗并列,他们曾求神说:“倘若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神知道他的动机,所以才没有放弃他,反而保守他,恢复他的工作。我们并非有意过于抬高约拿,只是一分为二地去看他。虽然我们不能赞同约拿这种背道而驰的行为,但是,让我们在责备约拿悖逆的同时,也该称赞他的宁愿舍己的精神和崇高爱国的情怀。
2、违背的举动、
A“起来” 约拿起身,没有服从上帝,却违背祂。他像那个青年的官,不肯让自己意志顺服于上帝的旨意(太19:21,22)。约拿像耶稣“门徒中有好些人”,认为上帝的命令“甚难,谁能听呢?”所以像他们一样,他觉得在这种情形下,至少不该“和祂同行”(约6:60,66)。先知没有认识到,当上帝要人依照祂的旨意履行职责时,祂会赐给他们力量去承担。上帝的每一条命令,都伴随着实行的力量。先知错在没有“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参太6:33)。
不是逃往一个没有耶和华的地方,他明知神是无所不在的,不可能逃避神。(参诗1397-10)这里的“躲避耶和华”的用意是“放弃事奉”之意,即放弃作先知的职分,不再作事奉的工作。
尼尼微城在巴勒斯坦的东北面五百哩,而他施则在地中海的最西边,是土班雅(即今西班雅)西南的一座城,是当时认为最远的一个地方。神要约拿去尼尼微,他却逃往他施去,完全是背道而驰。只要神让尼尼微城灭亡,以色列才得心保存;否则,他要将自己逃得远远的,甘愿受神不可避免的责罚。我们能理解这种感情,但基督徒却不能容忍这种感情,当神差遣我们传扬基督的救赎大爱时,连自私的念头都不该有。
今天不少信徒不是因为胆怯不敢向人开口传福音,而是因为心中憎厌某些人,不肯向他们传福音。他们宁愿为教会作许多别的事,藉以逃避神所要差遣他们去作不愿意作的工。这种情形与约拿相似。其实事奉是很严肃的问题,它不是作自己喜欢作的事,乃是恐惧战兢地站在神面前作他要我们作的事。事奉就是愿意失去自由,降服在神的主权之下顺服神的差遣去完成神所托咐的使命。所以事奉不可随便。
他施。一般认为他施就是古典时期西班牙南岸的塔帖苏斯。该城以其财富而闻名,与腓尼基城市推罗和其他地方进行大笔出口银,铁,锡和铅的贸易(参结27:12)。约拿希望到那个遥远的都市,逃避自己的责任,“躲避耶和华的面”。这是不可能的事(参诗139:7-12)
B、“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给了船价,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 约帕原文字义是“美丽,高”。 即现在的雅法,位于耶路撒冷西北约34英里(54.4公里)的海岸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是犹太人的唯一重要港口。所罗门的圣殿以及后来圣殿的重建所需要的木材,都曾通过“约帕运往耶路撒冷(参代下2:16;拉3:7)。
约拿从这里经水路往他施逃避耶和华,从表面上看很顺利,他似乎手中有足够的路费,又遇到一只合适的船可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其实这并非神的安排而是巧遇。违背神的人似乎都这样,开始的道路都很通达,环境和条件似乎为他创造许多有利的因素,使他毫无顾忌的往前走。许多神仆为了逃避圣工想走自己想走的路,开始的环境似乎对他很有利,道路好象也很通达,结果越走越远,甚至无法回头。这种光景跟约拿相似。
约拿上了外邦人的船与他们同往他施去,他原本是憎厌外邦人,竟然为了逃避神而夹杂在外邦人中间,这是违背原则的举动,也并非先知应有的风格而是一种软弱失败的光景。我们当引以为鉴,神尊重人的自由意志,神也许可人的软弱,但神不能允许人违背他的旨意;神对这种人所采用的手段有二样:管教与定罪,人便付出沉重的代价。所以,顺服神的旨意才是最上算的。
三、违背神的可怕、49丧命的危机
1、狂风大作——被管教4“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大风”尽管约拿要躲开上帝,上帝并没有放弃他。祂设法藉着“一连串的考验和神奇的安排”改变约拿的态度和行为。
请注意上帝利用简单的大自然媒介来实行自己的旨意:大风(拿1:4),大鱼(拿1:17),蓖麻(拿4:6),虫子(拿4:7),风和日头(拿4:8)。
人以为安稳之时,常是灾难临到之时。约拿想从海路绕过耶和华,推开神的使命,却被这位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主在海中与他相遇,并使海中“狂风大作”来成就他的旨意。这显明了“神的恩赐与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1129)。也启示了他行事是“以风为使者”的那位,大自然一切的现象都在他的安排之中。
神的管教出于爱,当人妄用自由以致可能破坏神工作计划或旨意时,神就不得不用他的权能显出作为,以保护他自己的工作不至因人的悖逆受亏损。但当神显出其权能时,那反抗他旨意的人必然因无法与神的作为抗衡而受亏损的痛苦。神也常常藉这种方式来管教那些不顺服他旨意的儿女,使人在受了管教而醒悟悔改,重新回到神的面前蒙恩典得长进。
2、惊惶失措——受连累5上)
约拿犯罪的结果,不但个人遭遇大风浪的险境,而且同船的人也与他一同受牵连,一同受痛苦。从船上的水手应付这场风浪的态度来看,那风浪之大似乎出于他们的预料。虽然这些水手应付风浪有相当的经验,对航海也有较高的技能;但是,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也是措手不及,束手无策。他们看出事情的严重,对全船随时将会丧命的可能性而产生极度的恐慌惧怕。其实众人是无辜的,他们是因约拿的罪而牵连。虽然犯罪的责任是由他自己来承担(结1820),但因犯罪所带来的痛苦常常会连累到别人。(比如;亚干犯罪连累别人死了36个人)
神管教约拿累及船上的众人一同遭难是否公平?从表面上看他们实在太无辜了,上帝不该让无辜之人惨遭险境。其实神作事是绝对公平与公义的,因为“公义与公平,是你宝座的根基”(诗8914)。主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约137)。这场风浪对他们来说并非是祸而是福,而是一种挑战和转机。神要让他们因祸而蒙恩得福(16)。关健在于人对神的态度和自由的意志。耶和华说:“…… 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9)神的意念虽然人测不透,但我们深信都是美的。(赛翁失马,焉知非福)
3、想方设法——求生存5中)
求生的欲望是人世间众生之共有的。水手惨遭险境而产生极度的具怕并非不可思议。他们为求生存,保住全船的生命,可说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都无济于事,甚至越发危险,几乎丧命。问题是他们所用的办法不正确:
A、在绝望中、求告的神、“各人哀求自己的神”面对死亡来临之际,人内在的宗教感最为强烈。腓尼基是信奉巴力的,巴力是自然的神,尽管这些人所求的神是虚假的,但他们愿意去尝试。当然他们一切的努力都是枉然的,既不能让风浪平息,又不能使他们得平安。许多人在平安之时说没有神,也不需要神;却到了生死关头才发现“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神才是人唯一的信靠,甚至连著名无神论者伏尔泰在临终之时亦发惨绝人寰之呼声。生死事大,人务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因为“事情的结局,强如事情的起头。”(传78
B、人的方法、抛弃物质、“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
为要使船轻些”:这些人在求神不应走投无路之际,采取第二个步骤:将货物抛入海中,减轻船的重量。可是船一轻,摇撼的更加厉害,使得全船更为危险。可见人是何等的愚昧,想用自己的办法来平息风浪,却不知神的作为是人无法抵挡的;因为这场风浪是约拿逃避神命令而引起的,只有神才能化险为夷,一切人为办法都无济于事。
从水手抛物于海这件事中,给那些平时醉生梦死、不惜一切手段去追随物质,高喊以金钱为“万岁”的人一个很好的提醒。说明生命比物质更可贵,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灵魂)有什么益处”(太626)。许多人平安之时要财不要命,在生死关头才发现金钱物质的虚空,是人身外之物,生命才是更有价;但悔恨已晚。让我们对此好好地反醒一下吧!
4、推责任——蒙头大睡、5下—6
那些快要丧命的手水,为自己的性命拼命的挣扎,盲目地又求神(假神)又抛货,弄个束手无策。神的先知约拿不但没有挺身而出,竟不顾众人的死活,躲进船的底舱呼呼大睡,实为人们难以理解。这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从心理角度来看,约拿在还没有遇大风浪之前,他的心理早就忐忑不安,深感内疚。他只不过用“沉睡”来麻木自己良心的控告和必须面对因逃避神的罪所带给众人的痛苦的责任。然而他的沉睡并不能改变神的旨意,也不能逃避应有的责任,反而引起全船人的注意;这种欲盖弥彰的作法实非明智之举。
船主说:“你这沉睡的人哪……起来……求告你的神。”约拿才如梦初醒,看见眼前一片混乱。神让一个外邦人来唤醒约拿,他实在是无地自容。这使我们想起屈原的那句“众人皆睡我独醒”的名言。今天的教会有许多的“约拿”正藏在你我的周围,或许就是你和我。但“如今该是趁早睡醒的时候”(罗1311)。我们应当为自己对圣工的被动和灵性的沉睡而感到羞愧,为教会的光景而焦急;应当勇敢面对事实,主动承担责任。为拯救灵魂、复兴教会,尽当尽的本份。
5、找原因——掣签查究、7
在这极不寻常的风浪中,船上的人便意识到此乃神的震怒和刑罚。但他们又无法查究到底是谁惹的祸,唯一的方法就是掣签。这是旧约时代求问神的方法之一。神曾几次允许人用这方法使匿藏的人被显明出来(参书71621;撒上143842)。因为当时圣灵还未降临,也没有完整的圣经,神对人的指引仍以凭眼见为原则(参林后57)。这不过是神透过这种方式来显明他的旨意,真正定事在于神(参箴1633)。在这里很明显神允许这种方法有效。他们掣出约拿来,这是神要将约拿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出来,使他无可逃避违背神的罪所必须带来惩罚之痛苦的责任。
许多犯罪的人心存侥幸,千方百计想蒙蔽过关,却不知“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神的眼目如同火焰”,洞悉人的一切,人绝对无法藏匿自己的罪。因此,人必须向神负责自己所作所为。同时我们看到苦难的真正价值,它是人最完美的觉悟,让人反省自己,寻找原因。人在平安之时很难发现自己的亏欠,只有苦难来了,才能这里找那里挖,找出真正的原因。我们实在不可低估苦难带给人的好处。
6、问根源——直言不讳89
他们既然掣出约拿来为何还要问他:“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可能他们在没有听到约
拿亲口承认自己的话,不敢妄加断定,不到万不得已实在不忍心处置约拿。所以,他们向约拿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先问他的行业:“你以何事为业”?也包括他这次旅行的目的。又问:“你从那里来”?这是问他的来历、背景、身份以及出身等;再问他的国籍和民族:“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这是水手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因为在外邦人观念中,每一个国家有他们自己的神。约拿的神会否与他们的神有冲突呢?否则为什么会惨遭这种险境呢?
约拿的心很刚硬,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开口承认的。但现在已经到了无法沉默的地步,既然掣签掣到了他,便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毫无隐瞒地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就能流芳百世)
“希伯来人”是外邦人对以色列人的称呼。是被神选召出来的特殊民族,他们与外邦异教的人有别。“希伯来”意为“过来”,这在旧约中用过三十三次。他还说:“我敬畏耶和华……”。“敬畏”不仅指心灵的状态,也包含有事奉耶和华的意思。约拿清楚表白自己的国籍和信仰,却没有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是何事为业”,可能羞于提说。
经拿的答语虽简单却十分有力,尤其两次用到“我”字,说明他在外邦人面前看清自己的独特身份;他似乎必须见证神的权能与尊贵、超越与伟大。这是他用信心为神所作的见证。
四、掌权生命主权、1016神是掌握生命的主权(比如:财主)
1、全船人的惧怕、1011)众人大大惧怕
起先他们因不知风浪危险的原因而感到惧怕;现在已经知道风浪危险的原因就更加惧怕。因
为他们一面看到这场灾难因约拿而起而产生抱怨;另一面他们也看到上帝的可畏严厉,使人轻慢不得而深感受恐惧。但是,他们又不敢轻举妄动,擅做主张,对约拿进行处置;只好征求约拿的意见,他们问他说:“我们当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既然风浪是因约拿而起,那平息风浪就在于约拿,决定的因素自然也在于约拿。所以他们将决定生死的主权交给约拿,让他自己果断作出的抉择。这说明众人因敬神而尊重神的仆人。
2、约拿坦诚认罪、12
约拿现在十分清醒:知道自己就是这场灾难的真正罪魁祸首,也知道众人无辜受难,更知道神的公义和威严;神要对付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必须勇敢面对自己犯罪的后果。为使风浪平息,保住全船人的性命,他只好认命。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们可以肯定约拿的信仰是很伟大的。他知道灾难因他而起,只要解决了他自己的问题,其他人必得平安。
约拿虽犯罪勇敢但认罪也勇敢,他向船上的人毫无隐瞒地说出自己的罪行,并毫无顾忌地说明解决的办法,坦诚地接受那可怕的惩罚。他宁可自己丧命也不愿让同船的人因他而受连累。他的勇气可佳,这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3、万事互相效力、1316
A、众人钦佩约拿的坦诚、13
他们被约拿这种勇气和坦诚而深深地打动,实在不忍心把他抛下大海。所以使劲将船向海岸
靠拢(可能离约帕港不远),想挽救约拿的性命,却无济于事;反而风浪越来越大。说明他们这种爱心和对生命的珍惜是合人情却不合神意。虽然约拿的罪因悔改可蒙神赦免,但是当受的管教却无可避免。人不可以为犯了罪只要诚心认罪便能蒙神赦免,然而就可免去一切惩罚。因为神既是慈爱又是公义的,人的罪可以藉悔改而蒙神赦免,但必须承担自己犯罪所带来的后果。(如大卫)因为人种什么必收什么,自己种下的罪根必自己去尝罪果。
B、众人求告约拿的上帝、1415
人的尽头常是神的起头。这些外邦人虽是无辜受累,却因祸得福。他们从约拿身上看到约拿所信的上帝的作为,认识到这位上帝的大能、威严、可敬。他们知道这场风浪是神的旨意,人一切的努力都于事无补。所以他们就按约拿的提议,只好“恭敬不如从命”。在没有将约拿抛入大海之前,先求告耶和华说:“我们恳求你,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他们虽是外邦人,而且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但也知道上帝的公正的法则。他们认为一旦将约拿抛入大海是必死无疑的,这样无异是流无辜人的血;所以求告神的怜悯无意杀人之罪(参申218)。他们祷告之后,就将毫无抵抗的约拿抛在大海中,狂浪就平息了。(平息二字原意为站着不动,完全到静止的状态)回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严肃面对,才是真正的办法。当罪魁祸首被除去,一切方复平静。(亚干)
这里反映了神藉海浪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面是用海浪作为对约拿管教的工具,引发他的觉悟和知罪;另一面是藉海浪来显明他的大能,使水手们因此而归向神。他们因海浪翻腾而恐惧,也必因海浪平息而惧怕。(参可441)显示了上帝绝对的智慧和奇妙的作为。
C、众人大大敬畏耶和华、16
从“大大惧怕”到“大大敬畏”,这是船上的人对神的认识过程又更进一步。他们所看的是神的大能而不是人的软弱。所以他们只有“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这种敬拜的方式原是希伯来人惯用的,他们是外邦人,原信奉假神的,现在竟以以色列人敬拜的方式而敬拜神,甚至比敬虔的以色列人有过之无不及。这值得我们去反省,神的救恩是为普世人所预备的,我们切勿以岐视外邦人。
“万事互相效力”,意想不到约拿的背叛竟使同船的人归向真神。神的作为真是奇哉、妙哉,正如以色列人拒绝救恩而使福音临到万邦万族一样。
五、将荣耀归与神、17全船的人悔改灵魂得救
神用“大风”使约拿被抛入大海,神又用“大鱼”将约拿救起来。此乃何等奇妙啊!约拿被
一条大鱼所吞,在鱼腹中三天三夜是神特别的按排;神既管教他又保守他,甚至还要使用他,显出神格外的施恩。神的管教出于爱,目的要促使人的悔改。这时约拿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体帖肉体就是死”,同时,领悟到神之所以让他存活是为了要他去行完神的旨意。从此他再也不敢偏行己路,顺服神的差遣,重新被神所用。
关于大鱼到底是怎么回事,曾引起不少的讨论。只要我们相信神,相信圣经是神所默示的,就无可怀疑此事的真实性。至于大鱼是什么鱼?使圣经学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有人认为是鲸鱼,在马太福音第十二章四十节提到的大鱼希腊文用字可能指鲸鱼。因为鲸鱼不但口腔大而且胃也十分庞大,可以容纳大的物件。也有人说是沙鱼,因沙鱼胃的面积很大。
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每日邮报》,一个住在伯明罕的罕姆先生说:“二十五年前,在伯明罕新街车站,航海街的空地上陈列着一条鲸鱼的尸体,有十二个人走进它的嘴,我是其中之一。通过喉部,进入相当宽敞的胃,咽喉部份象扇门,象这么大的鱼足能吞下一个人。”(摘自研经课程一书第470页)
学习思考题
1、先知都有哪些职分?他的权威是什么?
2、约拿违背神逃往他施是什么原因?以及他的结果给我门有什么教训?
3、船上的外邦人“悔改、得神救恩”是否偶然的?原因?
第二章  在患难中悔改、2110)(这是约拿在神面前忏悔的祷告)
本章是约拿感恩的祷告,也是一首很美的诗篇。具体说明约拿心路的历程。一面是他从受苦中发出的心声;另一面他也感谢上帝奇妙的拯救。全篇祷告是按希伯来诗歌韵律而写的,言词优美;可称为一首感恩诗。
一、倾心吐意求应允、13
在恩典中约拿远离了神,却在鱼腹中回到了神的面前。显明人是何等刚硬、愚味和顽固。尽管如此,恩典总是胜于过犯。
1、患难中求应允、2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他的神。这在全本圣经里只有他这么一次的经历。说明祷告是不受地点限制,若在鱼腹里能祷告,那还有什么地方不可以祷告?(约拿的经历证明信徒在临死之前的一刻,甚至在不能说话的情况下,仍可以向神祷告)
A、遭受患难中——求告神、(2节上)“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你就应允我……”(2约拿将“患难”看成是“阴间的深处”,二者是同样的字。“阴间”原文为“肚腹”,新国际版译作“坟墓”;意指约拿在鱼腹已濒临死亡。他正处在极其危险痛苦之中求告神,并蒙神应允。此节经文与诗1201相同。这几乎是一种属灵规律。人在安逸环境中最容易忘本、懈怠、甚至于神远离;若非神及时的鞭策、吃尽苦头,是难以回头的。因此,患难是一件美事,神的管教是一种变相的祝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恒久的在他的恩典之中(箴31112;来12513)。若有人认为患难是神抛弃的证据,这种想法是极为可怕的(是约伯太太的想法)。相反,恶人常享平安,义人倒饱尝苦难(参诗73116)。如果你正处于患难之中,切勿怨天忧人、自暴自弃,与约拿一样祷告吧!
B、鱼腹的深渊——如阴间、(2节下)、
2、神自己的作为、3
约拿的祷告当中这里很特别的,是提到上帝把他抛进大海中,(115)但约拿认识到这一切都是出于神的。这这里再次强调神自己绝对的主权,而约拿他用字面生动的描述他自己沉入水底的情景。
A、患难的情景——海的深渊、3节上)
“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这节圣经可能约拿引用了诗篇(427)就诗人所说的,上帝用忧伤的浪涛淹没他,也用洪水般的骚乱他怒孔。大水、大海、在以色列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属於危害生命的力量,是不好的,是残酷、冷漠的。
这是约拿对自己违命所带来的痛苦深表忏悔,也是他内心情感向神表示真诚的吐露。他虽置身于大海的深处,但并不责怪水手;因为他知道他们只是神刑罚的执行者,甚至连海也成为神刑罚他的工具。所以,他只有向神倾诉而没有埋怨。神既能将他投下深渊,也能将他从深渊里救出来。“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他的管教出于爱,目的是让人悔改而蒙恩。正如何西亚先知的呼唤:“来吧,我们归向耶和华!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他打伤我们,也必缠裹。”(何61)因为:“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5117)。[神的恩典是一生之久,他的怒气不过转眼之间]
B、患难的情景——如海吞灭、3节下)
约拿现在所面临的就是生命的死亡的边缘,他以为他已经陷入大海在大海的最深处,被“大水,洪涛”包围着,表示他的生命垂危之际。
   “海的最深处”这是着苦难的严重性,好象生命已经陷入最底谷一样,而“大水,洪涛”使他无法呼吸了,死亡已经来到他的身边,就要夺走他的生命。
二、信心仰望得拯救47
1、我被驱逐、仍要仰望45
约拿说自己被神驱逐出去,好象神已经完全弃绝了他。以前他因违命躲避耶和华的面;现在
不是他在躲避神,而是神走开将他驱逐。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情形,他将面临着一场十分可怕的灾难,随时都会被诸水环绕而淹死,其生命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5)。但他仍存希望,仰望神的拯救。正如诗6912所描绘的。
约拿信心的特点是以圣殿为中心。他在急难之中,无可指望的时刻,仍然仰望神的圣殿。因为他深信神不会丢弃他的。圣殿是神的居所,是神同在的地方,也是事奉神之处。以色列人是在圣殿中敬拜神,祷告、献祭,又有感恩赞美,与神交往(39)。这里的“圣殿”有人认为是指耶路撒冷;但也有人认为是指天上圣所;我们认为“圣殿”一词的终极所指是耶稣基督(约321)。约拿在绝望中看见天上透出光来,觉得神并没有离弃他,所以他仍可仰望,求神再与他同在。仰望圣殿实际上就是仰望神的怜悯,他现在急需神的恩典,切求早日从鱼腹中出来回到神面前,献上感谢与赞美,并重新接受神的使命。
2、我下山根、被你救出6
他再一次沉沦下去,直到山根。思高本将“山根”译作“礁底”。按希伯来人的宇宙论,山的
根基在深渊,就是在海底(弥62)。“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关住”一词是中译词附加的,原有的词句是“地的门有永远的门闩”。希伯来人认为地有门,所以海不能越界。约拿现在发现自己好象在死亡的门口徘徊,好似地狱的门开了让他进去,门一关上就闩住永远不能再开,这是最可怕的结局。这时他真正体验到因犯罪而受审判的恐怖。他的求生的欲望何等强烈啊!
“坑中”、“深渊”、“山根”、“阴间”(坟墓)是同意的;表示约拿遭遇患难已到绝望的程度。然而,人的尽头常是神的起头,耶和华向他施行救恩的神迹。正如诗人所说:“耶和华啊,你是从死门把我提拔起来的”(诗913)。也如保罗的经验似的(参林后1810)。现在神把他从坑中救出来,这是神所显明的神迹(太123839)。约拿体会到神是唯一的拯救,“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徒412)。
3、我心发昏、想念父神7
“发昏”思高本译作“奄奄一息”,是生命到最后片刻的情形。约拿是在无助到极点时才激起
宗教情怀,才恍然大悟,才想念耶和华;在最危险时刻才想到只有神能帮助他、并拯救他脱离死亡。这与浪子的经历相似。浪子没有到穷途无路时是难以回头的。实际上他的痛苦遭遇就是因为他不肯想念神所带来的;当他在祷告中想念耶和华时,神就施行拯救。这是他祷告最主要的内容。他说:“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这是第二次提到“圣殿”,按以色列人的律法规定,祷告要到圣殿里去。(参撒上1911;路18914)因为他们的敬拜与事奉是以那可见的圣殿为中心。但约拿的祷告却表现了他的信心超越于一切环境的限制,他的祷告是在深渊之下而上达到天上的圣殿,直到神的面前。
三、满怀感恩报答神810
1、经历患难、受益匪浅8
约拿这次经历了大患难可受益良深。不只清楚地认识到神的主权、能力,更是摸到了神的心
(怜爱)。这是神给他上了一门高深的功课。他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受苦与我有益”的道理。虽然他以前也知道神的心意(42),但若非经过死亡线上的挣扎,就不能明白神对外邦人的怜爱,也不会为千万人的灵魂挂心。他将那些信奉虚无之神的人与自己作一个鲜明的对比,显明了以色列的神是唯一的真神;同时也显明了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的愚昧、无知和可笑。从此,他对神深信不疑,爱神所爱恨神所恨,深深同情那些远离神的人。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的真价值(参诗119677175)。
2、心被恩感、及时答谢9
约拿感恩的方式有二:
A“但我必用感谢声音献祭与你”。约拿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宝贵信仰而心被恩感,现在只能
以感谢的声音为祭品献花给耶和华,以后再用实际的祭物献给他。在第一章看到水手的敬畏,第二章看到约拿的敬畏。二者都在危难中而对神有更深的认识,对神的恩典有更进一步的体会。他们都因蒙神拯救而内心感动,以敬畏和感谢的方式来报答神。这种知恩报恩态度值得我们效法。大卫、保罗他们都有同样的经历(参诗116813;林后51415)。
B、“我所许的愿,我必尝还”。约拿以还愿来报答神恩典。他什么时候许过愿?可能是在鱼腹里危急中祷告时向神许过愿。“许愿”常是感恩祷告的主要内容,也是感恩的一种真实回报。这里许愿的内容大概是约拿愿意奉献自己,任神差遗,哪怕是去自己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尼尼微。(到第三章他尝还了所许的愿——到尼尼微去传道。)
他在感恩之余呼喊出:“救恩出于耶和华。”救恩不是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神主动的向人施行。罪人得救不是正常的现象,而是神格外的恩典,是神特别的怜悯,人是完全不配得的。(耶322)人的灭亡是自己的败坏,是应得的结局。当约拿说:“救恩出于耶和华”的时候,他可能已经领悟到神救恩的主动性和普世性,他想到自己得蒙拯救完全是无条件的,没有任何可夸之处;就连以色列人也一样,无任何特权可以独揽恩典,他们只不过是比外邦人先蒙恩的罪人而已。恩典是上主白赐给人的礼物;既然“白白得来,就应当白白舍去”,将救恩传给万邦万民,这正是神预召以色列民的目的。只有充份认识上帝救恩的人,才会彻底委身。这就是罗马书的精意。
3、大难不死、必有可为10
“耶和华吩咐鱼,鱼就把约拿吐在旱地上”。这里会让人感受到一些困惑,鱼既把约拿吞进肚
腹三天三夜,为何不将他吃掉消化了?反而将他送到尼尼微吐在旱地上?这实为耐人寻味。但这是神迹,是耶和华吩咐鱼这样做的。鱼不敢吃掉约拿,也无法越过神的权能;只不过是耶和华所使用的皿器来保全约拿的性命,并及时将他运载去尼尼微将他吐在旱地上,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而已。这里也让我们联想到为何狮子不吃但以理和乌鸦送饼给以利亚的道理。约拿蒙救逃过一劫,犹如从死里复活,其生命有了全新的改变。现在他活着不再为自己,乃是为主而活。神之所以保守约拿的性命,拯救他出死入生,就是要让他去尼尼微传道,拯救千千万万个灵魂。
在约拿经历中我们看到:一个工人什么时候不顺服神,他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什么时候顺服神,他的存在就有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神的管教是用心良苦的,为了我们的益处有时必须忍痛割爱,允许试炼存在。其目的是让我们经历试炼而达到更完美的地步,蒙受神更大的祝福。
学习思考题
1、约拿的祷告给我们有什么看见?有什么得着?
2、是否在患难中祷告才能得着?他为何这样祷告?
3、谈谈信心是什么?
第三章  约拿的传道3110
   本章主要讲论约拿再次被遣到尼尼微传道,重点突出尼尼微全城悔改蒙恩的经过。这个神迹之大可从尼尼微城的大小来估量。
一、使命紧急、不敢怠慢13
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约拿接受管教之后学会了顺服的功课,再也不敢象从前那样偏行己路。从此他踏上了新的征途,完成神交给他的使命。
1、神重申的使命12
“耶和华的话,二次临到约拿”。这“二次”在英文圣经和吕振中译本都译为“第二次”。一面是说明神的宽容,给约拿第二次的机会去事奉;另一面是指神的使命十分紧急,二次呼召约拿去尼尼微传道。因为尼尼微城罪恶已到神无法再容忍的地步;但神也是满有丰盛怜悯和慈爱,不愿意将他们毁灭。所以再次重申使命,呼召约拿去尼尼微宣告神的审判。
有的人一次失败就永远失败。王上十三章有一位背叛的先知最后还是给狮子吞吃了,他没有第二次的机会。约拿能有第二次的机会完全是上主格外的开恩。他必须珍惜这福份,顺服神的差遣。否则,有可能要从头去学好这门功课,才能被神使用。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这次呼召从内容看与上次没什么样改变;仍是三项命令:起来、去、宣告。但是神重复的语气必加重了,更加强调他的心意。他期待着约拿积极的响应他的呼召,火速赶到尼尼微宣告他的心意。
神为什么不差别人去尼尼微而偏偏要差派不愿意去尼尼微的约拿呢?或许别人比约拿更不愿意去;或许没有比约拿更合适的人可以差遗。正如神向以赛亚先知所发的呼声:“我可以差差谁呢?……”(赛68)。今天教会的荒凉,不是没有传道人而没有合神心意的工人。
2、约拿及时行动3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话起来,往尼尼微去”。可见约拿对神的呼召所作出的响应的行动是及时的,态度是积极的。他知道使命紧急,实在不敢象从前那样逃避,丝毫不敢松懈、怠慢。即刻动身前往尼尼大城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此时的约拿好象严阵以待,随时恭候神的差派。正如以赛亚先知说:“我在这里,请差遗我”!今天有一些所谓愿意被神差遗的传道人,当神的工作真正需要时却不知躲到那里去?
“这尼尼微城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这“极大”可能性是指面积而言。历史学家根据第四世纪的史料,发现尼尼微城墙的宏伟,简直是任何城墙都无法相比的。长的两边有150长度单位(每一单位为185公尺),短的两边有90单位,周圆为480单位,约计50英哩,有三日的路程。这“三日的路程”虽有不同的解释,但这里只是描述该城的庞大而已。仅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人(指儿童)。可见该城不但范围大,而且人口多。
二、信息严厉、触动人心45
1、尼尼微一日的福音、约拿进城走了一日,宣告说,(内容)“再等四十日,尼尼城必倾覆了!”关于“约拿进城走了一日”,有不同的说法。但这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向尼尼微人所传讲的信息。那么约拿究竟传讲什么信息呢?当然他不会讲平安福气这类的,而宣告神将要对他们的审判。他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四十天是试验期)这是何等严厉的话,正如天使向所多玛蛾摩拉的宣告一样(创19113)。说明约拿有充足的信心和很大的勇气,才敢这样讲。这实在是当今传道人的楷模。(既然尼尼微的罪已经到神无法容忍的地步,为何还要再等四十日呢?这是神的宽容,因为 神愿人人得救……)
2、约拿传福音的果效、“尼尼微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约拿的信息来自神的启示,简要而严厉,大大触动人心。他们深信约拿所说的出于神,便信服了神,就禁食祷告,向神悔改。实际上才走三分之一的路程,作三分之一的工作,竟然使全城从小到大都穿上麻衣,向神悔改求神怜悯。这真是事半功倍之效。约拿的信息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功效,并非传自己所喜欢的,也不是传别人所喜欢的;而是传神要他传的信息。“凡出于神的话,没有 一句不带着能力的”。再说他本身经历神的拯救,就是一个活的见证,使人不得不信服。这对我们传道人有很大的启发。当今传道人可谓不少,但真正传讲从神领受而来的却很少,若说有真正经历的人就更少了。
三、果效显著、遍及全城69
约拿的信息犹如火星,以燎原之势遍及尼尼微全城,对即将面临一场大祸已是家谕户晓、人人偕知。因此,他们为逃过这一劫,进行一次从上而下及时向神彻底悔改,求神怜悯。
1、王下宝座、披上麻布6
最令人感到惊呀的是尼尼微王听到这消息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与平民一样披麻蒙灰,深表痛悔。“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是一种自卑的行动。“披上麻布,坐在灰中”是举哀动作(斯413;赛475)。可见他是十分诚恳的悔改。一个外邦君王竟能如此谦卑下来信服上帝,若非神道所发出功效又有谁能作到呢?
尼尼微王得到这消息并非约拿传给他,而是那些信服神的尼尼微人将消息传开,直传到皇宫里他才听到的。因为古代君民地位悬殊大,想将福音传给君王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圣经虽没有提到这位传教士,但我们十分佩服他的勇气。今天许多传道人为了怕得罪那些在上有权的人,就百般迁就竭力奉承,不敢向他们传讲真道,若与之相比实在惭愧。
2、通令全城、彻底悔改78上)
在大祸临头之际,尼尼微王紧急召开内阁会议,立即采取有效举措,下令通告全城不论人与牲畜都要禁食披麻,向神求告。证明他的信心是有行动的,这次的工作不但很到位,而且也很彻底,从最大到最小、从君王到平民、从人到牲畜都禁食披麻。
“人与牲畜,都当披上麻布……”。根据波斯的习俗,他们的丧礼,家畜也要跟人一样禁食着丧服来追悼家中亡故的人。从他们的举动证实他们悔改的程度。
3、离开恶道、期待怜悯8下—9
“各人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尼尼微人罪大恶极,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强暴。这是社会不公正的事。人漠视神的公义,黑白颠倒,欺压抢劫,无法无天。在死亡将临之际,他们不但在悔改的礼仪上作出惊人的举动,更是在悔改的成果上十分显著。他们以真正悔改的诚意和行为而期待上帝的怜悯。这种期待表示他们对神的恩慈有了强烈的渴慕。
现今的世代若与当时相比有何差别呢?,弱为强食娄见不鲜,恐怖强暴越发频繁。这也是应验圣经的话(参太2412),向我们敲起时代的警钟。我们理当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四、弃邪归正、神怒转消10
“后悔”原意为“心意转回”(参出3212;诗9013;耶187102613;珥21314)。神的后悔决不是指意志上的转变,而是指情绪上不忍心那些人灭亡。神对自己既定的旨意和计划决不后悔,不会改变(诗1104;耶2414)。但神对人的法则并非不改变;正如父母爱儿女的心意不改变,但爱的方式会按儿女的好坏而改变。神因尼尼微人的罪恶而发怒,要施行公义的审判;也因尼尼微人及时彻底悔改,离恶行善而转消怒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于他们了”。神也曾这样恩待以色列。因为他们拜金牛犊,存心悖逆神。摩西为他的百姓求神说:“求你转意,不发你的怒气,后悔不降灾与你的百姓”(出3212。于是耶和华后悔(14)。神对他选民的态度和对外邦人的态度是一样的。因为神的救恩是为普世万民。
第四章、约拿的受教111
本章是约拿书的中心信息,是神与约拿对话。当尼尼微人向神悔改而蒙恩时,约拿应该为自
己的工作所得到成果而倍感欢喜。可他反而恼怒成羞,大发怨言。尽管如此,神总是用无尽的爱和忍耐饶恕他,并设法教导他,直到屈膝下跪,虔心认罪。
学习思考题
1、第二章约拿向尼尼微人传道和第一章有什么不同的举动?原因?
2、百姓和君王的悔改跟约拿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认识神自己的作为?
一、约拿大大发怒415
1、执迷不悟、重蹈覆辙1
“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约拿的发怒不是因为自己工作没有果效,而是因为自己已
经作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即尼尼微城从上到下彻底悔改信服神,神因此而转消怒气,不降灾于尼尼微。他无法接受神向尼尼微所施的恩慈,在他看来尼尼微城应该倾覆,神实在不该心软。约拿这次向神发怒是旧病重发。他第一次逃避神的原因也在此,宁死也不愿看到尼尼微人悔改蒙恩。经过神一番管教之后还是没有真正明白神爱的普世性和公平性。可见,他是个执迷不悟的先知。自己刚在九死一生的鱼腹中被吐出来,他的心应该充满感恩的喜乐,不该有怒气与怨言。然而,他被那种自私的强烈爱国思想冲昏了头脑,使他再一次对神不满。虽然这次不象从前那样的任性,一走了之;可是他心里“大大不悦,且甚发怒。”岂不知“人的余怒不能成就上帝的旨意”。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此话不无道理。人的旧思想旧观念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若
非被神百般的雕磨是难以放弃的。尽管如此,神所看重的人他是不会轻易的放弃,他总是用无限的怜悯来宽容人无知的顶撞,并用耐心和智慧让一个彻底改变。(雅各、保罗经历)
2、强词夺理、乱发怨言2
这里是约拿的祷告,这祷告不是向神感恩、赞美,而是向神发怨。他似乎是埋怨神出尔反尔。
神既要他去尼尼微宣告他的神判,又为何不让他的预言应验呢?神既要后悔不降所说的灾,又何必差他去尼尼微宣告他的审判呢?此乃不是让他难堪吗?这一系列的疑问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他有一千个理由为自己辨护为什么要逃避神去他施。这简直象一个小孩在父亲面前耍脾气。
约拿的预言只是反面的信息——尼尼微城必倾覆。其实预言常是两面性的,因为那是有条件的。如果尼尼微人不悔改,不离开恶道,那是注定要灭亡。但是他们如果肯回心转意,弃暗就光的话,神也必转消怒气,不把所说的灾降于他们。约拿只知反面的信息,却不知神藉反面信息带来正面作用;他只要实现自己的见解,却不愿实现神的旨意;他只知道要忠心,甚至牺牲,却忘记最需要的恩典,那就是他自己经历的赦罪之恩典,使他的生命更换一新。神的仆人最大的拦阻,不是在于恩赐大小,条件好坏,环境顺逆;而是在于自己的主意太强。这是神需要花最多时间来对付的地方。
3、抱怨不平、以死解脱34
约拿求死表示向神抗议。因为他已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既然上次无法逃避神,这次干脆以死了结。所以他祷告说:“耶和华啊,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他为什么说死了比活着还好呢?因为尼尼微城一旦被保留,以色列就就暗淡。他是一个热切爱国主义者,实在无法看到这一天到来。所以向神求死。一是对神这种一味纵容和宽恕,他认为是有公义之性格却没有公义之行为,表示愤恨不平。二是不愿看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同胞毁于亚述,便以死逃避和解脱。
约拿求死似乎与以利亚很象。以利亚先知实为打败巴力的崇拜者而疲于奔命,他的愿望就是活着就要超越于先贤者,彻底除掉异教的毒害。可他没有成功,便以死了结。他求死的理由是“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王上194)。但约拿说:“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在这方面约拿不如以利亚,因为以利亚所作的会叫约拿惭愧。神没有责备他那种撒野的行为,也没有对他下结论,只用问话督促他反省,让他自己去寻思答案。这也是神常对他仆人教育的方法。[神对以利亚,彼得] [以利亚是因好胜心太强而求死,约拿是因抱怨过度而求死][死有不同价值,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有流芳百世有遗臭万年,但死绝非一种解脱,而是面对永恒的赏罚的开始]
4、心存侥幸、城东搭棚5
当神问约拿说:“你这样发怒合乎理么?”他没有与神顶嘴,也没有回答神,却在行动上充
满着气愤。他的旧性仍在作祟,仍是我行我素地出了城,坐在城的东边,为自己搭一座棚,看看这城究竟如何。这棚是用树叶和树枝编成的,白天可庶太阳,晚上可避寒气。尽管神已向尼尼微城转消怒气,但他还是心存侥幸,带着一线希望,要看看那城最后的情形,最好是倾覆。这样神的公义得以证实,他的预言也就应验了。
今天也有不少的基督徒的光景与约拿相似,他们盼望神对恶人的惩罚应该及时而严厉。当他看到恶人蒙恩悔改时,心中也会抱怨不平甚至埋怨神为何不惩治恶人。却全然忘记神是恨罪爱人的,他的公义与慈爱是并存的。主以恶仆为喻(太182835)说明人得赦免,却不赦免别人。
二、上帝谆谆教导611
前段看到约拿与神这间的关系象个小孩在父母面前似的,那样任性、撒野、蛮不讲理。本段看到神教训约拿如同父母教孩子一样,总不轻易放弃,很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直到被造就成功。从神教训约拿的方法上,显示了他的爱心和智慧,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1、实物教材  方法巧妙68
神巧妙地安排自然界中的三样东西——蓖麻、虫子、东风来剖析约拿的心迹,同时显示他自己的恩慈、权能和智慧。
首先,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发生高过约拿,影儿遮盖他的头,救他脱离苦楚;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这蓖麻是一种含油的植物,其宽大的叶子恰巧成为一个舒适的荫庇,为约拿遮炎热的太阳,使他大大喜乐。说明神温柔的心不单向罪人显明他的怜悯,也向抱怨的人显明他的忍耐。约拿因这蓖麻而在大大喜乐,说明他贪图个人的安逸比尼尼微城得救更重要。
其次,次日黎明,“神却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以致枯槁。”神先用植物来表达他的恩慈,让约拿身体的舒适而消除他的怒气;再安排一条虫子来显示他绝对的权能,给约拿一个很好的考验,促使他醒悟,使他知道人是不可与神抗衡的。
最后,神又“安排炎热的东风,日头曝晒约拿的头,使他发昏。”这东风是沙漠的干风,在阳光之下更加炙热,让人无法忍受。这是神更严厉的考验。没有昨天舒适的经验也许还好些,今天突然被曝日晒昏了头,实在难以忍受。所以这次的生气似乎更加厉害,再次向神求死。他的怒气与失望使他撒野的情形几乎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第一次求死是因为他的抱怨不平而对自己生存价值产生怀疑;这次求死是因为他过于敏感而产生自悲,好象什么都与他作对,对生存完全失去信心。
2、客观指示、让人自省9
神教导约拿用三样实物为教材,十分客观地反问约拿说:“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么?”在神看来这次约拿发怒的理由更可笑,竟然为一棵蓖麻,比起传道救灵魂工作实在微乎其微;这样就要求死,简直太过份。尽管约拿硬着头皮,不肯低头,象一个刁蛮的的孩子般回答说:“我发怒以致于死,都合乎理?”但是神没有责备,反而语重心长地敦促他自省。说明神对他所用的仆人的造成就是何等用心良苦啊!
当人远离神偏行己路时,神也常藉物质、环境和身体上的痛苦等各种方式来教导人。目的让人反省,在受苦中而迷途知返。(如:拿俄米,浪子)
3、鲜明对比、教训深刻1011
神对约拿说: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这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人,可能指幼童,一般在两岁左右,应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那么全城就有一百二十万人。可见尼尼微城之大的程度。 神用一棵蓖麻与整个尼尼微大城的灵魂作一比较,让约拿自己掂量孰轻孰重。一棵蓖麻到底有多少价值,你为暂时的需要竟爱惜它,何况尼尼微无数人的灵魂呢?你能体恤自己身体的舒适而爱惜那棵蓖麻,为什么不能体恤神怜悯的心肠而爱惜尼尼微人的灵魂呢?
神对尼尼微的爱惜与约拿对蓖麻的爱惜是完全不同的。约拿对蓖麻的爱惜并非在于植物本身的价值,而是这植物对他有好处——荫庇带给他身体舒适。然而,神对尼尼微的爱惜完全是他们在神的心中有重要的地位,神非常在乎这大城里的无数个灵魂。这个鲜明的对比值得约拿深思,这种教训何等深刻啊!
这是约拿需要学习的一门新的功课:神对以色列有特殊的恩典,却并不意味着减少对外邦人的爱,他拣选一个国家并不等于放弃别的国家。神拣选以色列人的目的无非就是要他们完成他的旨意,使万国因而蒙福。
这最后一段是神向人启示他救恩的普世性,他爱以色列人也爱外邦人,“他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目的既陈明,本书就结束。当神说完之后,约拿就没有再答话。有人认为本书的结语不尽理想。但这可能是作者的设计,似乎暗示约拿以缄默表示谦卑的受教,安静降服在神面前承认自己的失败,并改过自新重被神用。
学习思考题
1、你是怎么理解约拿的怒气?给我们有什么劝勉?
2、神是如何引导人得生命?以及如何教训人?


哎...今天够累的,签到来了1...
金灯台团契欢迎您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