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239|回复: 0

你还在带人做决志祷告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8 13: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欢迎您来到基督的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申请户口

×
   
你还在带人做决志祷吗?

b9c64faf6659372acc9afeff5188ce9a.jpg
圣诞节要到了,很多教会在张罗着布道会。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目的都是传福音,带人信主。但什么是带人信主呢?怎样才算是带人信了主呢?

其实,这是一件教会界发生频次最高的事。带人信主的不仅是牧师传道人,每一个基督徒都在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福音经过两千年,传到今天,传遍全世界。但是不知不觉,在传福音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慢慢充当了结束动作——“决志祷告”。


我们经常说,也经常听说:


——“我是×年×月决志的!”

——“你决志了吗?”


这样的话,在基督徒群体中习以为常。但同时,也正被许多牧师、神学家批判:


——“这是简化的福音!”

——“做一个决志祷告就得救了吗?这简直是谎言!”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个似乎已经成为“默认惯例”的行为?是继续,还是抵制?本文试图追溯其历史来源,并通过圣经范例分析,探讨今天的牧会现场该如何对待“决志祷告”。


一、卖东西&传福音


有一个商业法则,叫做“AIDA”。是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需求)Action(行动)的缩写。这四个单词,总结了一个人购买一样产品的全过程。若以此对比传福音这件事,虽不是十分恰当,但却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一些反思:


1、布道会有没有“绩效考核”?


——商人通过醒目的包装、实惠的赠品、有吸引力的路演等活动,引起一个人的注意,使他能看见产品。基督徒也常常试图通过好吃的茶点、影视沙龙、英语角,以及布道会的节目等来吸引一个人,让他走进教会。


——商人通过性能介绍、顾客好评等使一个人对产品产生兴趣,好继续听售货员往下谈。基督徒也通过有爱的环境、好听的诗歌等,使一个人对“信耶稣”这件事产生兴趣,好继续听我们传。


——商人想尽一切办法让人发现自己对这一产品的需求,我们也想办法让人发现信耶稣的必要。


——商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劝人做决定。我们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偶尔也诱之以利,然后,劝人做决定。


在商人眼中,他们期待的最终行动就是掏钱,他们设计的整个战略,都是为此。那基督徒怎么做绩效考核?


难道是决志祷告?


2、说实话,你心虚吗?


同样是付出了一番努力,同样是走到了最后一步,可是,在这最后一步之后,商人是真把钱揣进口袋里了,而我们带人决志后,是真把灵魂带到耶稣基督里了吗?


我们要诚实地问我们自己,在说下面这些话的时候,是否觉得心虚呢?


——“弟兄,你已经是神的儿子了!”

——“姐妹,如果今天晚上耶稣来,你就会跟他在荣耀里!”

——“你们已经是基督徒了,可以向上帝祷告了!”


在这些应许大放送之后,大家唱“在基督里我们是一家人”,然后拥抱、鼓掌、握手……而两周以后,这个人不再来教会了。甚至几年后,这些当初做过决志祷告的人,很多连圣诞节的聚会都不再出席了。如今,不介绍自己是基督徒的人,有大把大把其实是曾经做过决志祷告的。


笔者高中时候,受基督徒老师的影响,几乎全班都决志了,甚至全班一起排演圣剧,圣诞节的时候在教会巡演。但据我所知,现在还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不到五个,还在每周做礼拜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


假如知道十年后是这幅景象,我们还会为当时的“复兴”欢喜快乐吗?有人说,无论怎样,耶稣的名总算是被传开了,是的,但假福音也被传开了。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从决志祷告这件事的来源说起。


二、从“基督入心”到“决志祷告”[1]


决志祷告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我们读圣经会发现,无论是耶稣传道,还是彼得、保罗传道,都没有说:“来,我带你做一个决志祷告。”


若追踪其来源,大概可以上溯到17至18世纪。当时的教会普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很多人听见过福音,但却并不相信。清教徒作家约翰•弗拉威尔(John Flavel)谈到:“他们不接受基督进入他们的心。”


这句话在当时也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已经在教会,却不为主而活的基督徒。因此很多牧者鼓励会众“与自己的私欲交战,接受基督进入他们的心”;如本杰明•克尔曼(Benjamin Colman)在自己的著作中写道:“基督徒应该在生命中接受耶稣。”


也就是说,当时的教会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宗教大厦下的个体是需要“个别地接受耶稣的”。很多人认为自己一生下来就是“基督徒”,但是他们却从没有接受基督进入自己的心,更没有基督的生命!


然而到了19世纪,随着宣教的发展,这个“术语”被用在了非信徒身上,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教会想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信耶稣,于是就有了一个更简约的版本:“接受基督入心”。


在这个过程中,美洲的教会经历了几次大复兴。但除了复兴本身之外,人们还据此发明了很多制造“复兴”的手法。其中有一些被称为“纽黑文派”的耶鲁神学教授们,直接将罪定义为道德层面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所谓悔改,也就是一次道德选择。既然是选择,那么一个讲员如果够优秀,擅于演讲,擅于制造气氛,擅于说服,教会就可以像商人卖东西一样,将“复兴”的果效制作出来。


就此决志祷告应运而生!又被后来一代代的“布道家”、“奋兴会”逐渐落实和继承下来。


虽然历史中并非所有通畅的逻辑都能被广泛接受,但“决志祷告”能这么大受欢迎,是与人本性里就愿意迎合那些操作简单、可复制性强的东西有关。人们想对“从不信到信”这件事有明确地把握,想通过规模宏大的归主场景获得成就感。


而若我们对比圣经就会发现,这些并不正当。


三、听明白作决定&神呼召而回应


圣经里没有决志祷告,但是圣经里却充满了决志祷告前的那个环节——呼召。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耶稣稍往前走,又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在船上补网。耶稣随即招呼他们,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从耶稣去了。(可1:17-20)

耶稣说“来跟从我”,他们就立刻舍了网,撇了父亲,跟从耶稣去了。在他们身上发生的,直接是一个本质上的反应。然后,思想的改变以及行为的选择,都是结果。


如果说这是福音还未完全成就时的事例,那么来看耶稣复活升天以后,福音在被保罗完整宣讲时的情形。


(吕底亚)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徒16:14-15)

保罗对吕底亚讲道,她的回应是领了洗,并接待使徒。而圣经说,这个行动的决定性原因是“主开导她的心”,甚至她能留心听,也是主“叫她如此”。


也就是说,人能回应的原因不是出于自己,而是出于神。不是听见的人想通了,然后做了一个决定,乃是因为来自于主的呼召本身有能力,然后人才能够信,才能够跟随。虽然呼召是通过人,对人做的,但却不是人对人做的。


再来看圣经中记载的一个集体事件:彼得开的布道会。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徒2:37-47)

随道而出的呼召,有神的主权。由此带来的反应是“扎心”、“领受”、“受洗”,并且没有就此结束,还有“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掰饼、祈祷”,甚至一直持续到“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在殿里、在家中存欢喜的心用饭,赞美神……”


由此看来,对呼召的反应绝对不只是一个决志祷告便可以衡量真假的。这件事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关乎赦罪,关乎人的永生永死,关乎教会的使命。而决志祷告这一做法,将这些又大又难的事变得如此简单而轻飘。


那么,我们是否该呼吁大家把决志祷告取消掉呢?


四、我们该追求的是什么?


决志祷告是不是应该取消,不能一概而论。既然历史发展到今天,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那么就不能仅仅简单通过改变现象来解决问题。


让我们回到17世纪,当时的教会真正关心的是——“他们不接受耶稣入心”,“他们应该接受耶稣入心”。他们看得对,期待的也对。


他们真正想解决的是“听见福音的人,并没有接受基督入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关乎个体的时候,是重生的问题,在关乎群体的时候,是复兴的问题。而无论是“重生”还是“复兴”,都不是人能做的。


1、重生与复兴都是神的工作


重生,是圣灵的工作。我们没办法通过任何人类可以掌握的知识来描述:只要做到什么,就可以重生。这件事落实在实际牧养中,是“道与圣灵的合作”,而绝对不是“道与人的合作”。当我们宣讲福音真道的时候,无论是大型布道还是个人布道,都可能有人当场被圣灵重生。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他跟着做了祷告。那个祷告,是对发生在他身上这个超自然现象的确认。对一个实际重生的人而言,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而对于传道的人,绝对不能随便就确认他重生,更不能将不确定的应许告诉他。若非出于无知,这样做就是在得罪神。圣经上说人必须要重生,人若不重生,就不得见神的国。(参约3:3)神十分看重这件事,我们当更加小心谨慎!


复兴,也是同理,复兴是一个综合了更多因素的、神超自然的工作。就其最核心的原因而言,复兴是重生的果效。因此复兴不应该是我们直接追求的。复兴是被神以万事互相效力的方式安排出来的。当一个个的灵魂重生,复兴就会涌现出来。真重生才是真复兴,否则就只是地上的自娱自乐,天使是不会在天上欢呼的。


至于那种做一个祷告就可以,甚至连祷告都省了,举举手,站起来,走上台,跟着说个“阿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了的“带人归主”,我们必须警惕!不要成为耶稣所说的那种“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的人。(太23:15)


那么——


2、我们带人信主的时候能做什么?


笔者在最初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点无所适从。如果还用AIDA来说的话,就是进行完了前面三个步骤,到了最后该Action时,不知道该作何期待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我发现,传福音和推销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最后一步。我们没办法把握那个掏钱的动作,也没办法把握那个成交的时刻。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的不是去把握,而是放弃那种人的掌控感,转身做该做的事。


我们要带着对一个人能重生得救、能有真信心的期待,把他放在持久的、按着福音进行的牧养中。


在这样的牧养中,我们要帮他确认:是否由原来的敌对神转为了爱神?是否从惧怕下地狱,惧怕受管教,转为爱慕神同在,爱慕遵守神的话?是否有了新的渴望,渴望家人朋友得救,渴望自己顺服,甚至渴望耶稣再来?


另一方面,在那个因为去掉了“决志祷告”而好像留出来的空白时刻,我们依然可以带着慕道友祷告。这是一个把他交给神的祷告,把他刚才所提的问题带到神面前,要将这个祷告当成一个呼求。


并且,我们依然可以在AIDA的顺序中,期待他有所行动。比如开始读经,开始参加慕道班……


布道会也一样,甚至可以在结束的时候放一个二维码在屏幕上,呼吁愿意进一步了解基督信仰的朋友加入,然后在这个群里继续工作,进一步邀请他们来教会。这样的好处是,他们即使拒绝,也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基督徒。


3、明白了福音愿意信主的人该怎么做?


重生确实没有方法,但想要重生,确实应该有一些具体行动。


从神的主权来看,只要是被拣选的人,肯定会按着神所定的时间重生。而从人的责任来看,我们需要面对真道来回应祷告!只是,这个祷告不是祷词,不是“我决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对神。


若一个人已经在理性上听明白了福音,那么可以找一个安静的时间,打开圣经,面对“十诫”这面镜子,照出自己的污秽,并带着悔改的心,向神承认自己的罪,也确实地承认:若按照自己的本相,是应该下地狱的!


这样数算罪,使我们有机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得罪神,又是多么需要耶稣替代性的救赎。而认罪的目的是感恩,感谢耶稣替这样的自己钉在十字架上。


这不是一个“获得重生”的方法,但这却是一次面对福音的机会。


结语


福音是极简明的——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而福音的事工,却是一点也不能简化的——不只要奉耶稣的名给他们施洗,还要传悔改赦罪的道,将耶稣的吩咐教训他们遵守,直到世界末了。


在这个圣诞节,我们要去开布道会“撒大网”,也要对一个个灵魂个别而认真地宣讲福音。不管怎样,我们的目的是得活鱼,哪怕只有一条,而不是得假鱼,哪怕会有一筐。



[1] 本节内容参考福音联盟网站尤斯丁•泰勒的文章“Ask Jesus into Your Heart”: A History of the Sinner’s Prayer。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evangelical-history/ask-jesus-into-your-heart-a-history-of-the-sinners-prayer/


来源《教会》杂志


服侍华人教会,建造正统信仰
推动福音宣教,陶造属灵生命


               


哎...今天够累的,签到来了7...
金燈台團契歡迎您 立即登錄 申請戶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