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575|回复: 0

【复兴系列】05. 约翰卫斯理的复兴运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4 17: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欢迎您来到基督的大家庭!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申请户口 微信登录

×
【复兴系列】05. 约翰卫斯理的复兴




原创 2017-02-27 罗门 Forerunner國度先鋒


…耶和华啊,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在这些年间彰显出来…
(哈巴谷书 3:2 直译)

编者序:  神在每个时代都有祂复兴的作为。 此订阅号会陆续编辑发布复兴系列的信息。帮助属神的儿女,回顾教会历史上的复兴;,并寻求这个时代神复兴的作为 !

这个时代需要这个时代的复兴!要么复兴,要么死去!

天必留他(耶稣),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借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使徒行传 3:21 )

耶稣最后要来迎娶复兴的教会!

第05讲—约翰卫斯理的复兴运动
051.jpg

当时代的背景


德国从十七世纪路德教会兴起的敬虔主义(Pietism)强调的是个人信仰与属灵经验,摩拉维亚派(Moravians)随後继承了这项属灵遗产。随着敬虔主义的圣灵水流,十八世纪的两个大复兴运动与此有很深的关连,一是带动了英国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1703-1791)所带领的循道派复兴运动(Methodism,1738-1791),另一个则是当时为英国殖民地的美国所发生的大觉醒运动(TheGreatAwakening,1726-1750,由爱德华兹与怀特菲尔德主领)。

   

敬虔(Pietism)、

社会关怀(socialconcern)、

宣教(mission)


是约翰卫斯理循道主义的三大特色。


当时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上层社会的人崇尚自然神论(是指17、18世纪主要风行於英国的一种宗教思想,这种宗教思想强调与启示宗教对立的自然宗教,自然神论者他们相信宇宙是完美的,所以不需要特殊启示、也不相信神迹奇事),而下层社会的人多半是文盲,娱乐低俗、醉酒的风气很盛。而十八世纪所发生的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童工的问题,女工的问题,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的问题。工人生活穷困,整天操作如牛马,精神苦闷,偶有空就嗜赌、酗酒,当时伦敦每六幢房屋就有一家是酒店。贵族的生活却是非常奢侈,同时他们也垄断国家的立法权和行政权,他们操纵法律,成为压迫人民的工具。更不人道的是,将非洲的黑人运出贩卖,社会道德败坏,妓院充斥、犯法、迷信、淫乱不断上升;官员索贿和腐败。

而原有的英国国教(圣公会、安立甘会,非常重视宗教仪式)在贵族把持之下,已成为国家机构,徒具形式,没有属灵的活力,在崇拜上只重视仪式,以致信徒缺乏热情,神职人员养尊处优,灵性低落,又常发生酗酒问题,穷人与教会无关,甚少被关心。约翰卫斯理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开始了英国的大复兴。
约翰卫斯理的父亲是圣公会的牧师,圣公会是英国的国教,他的妈妈一共生了十九个孩子,只有十一个孩子活下来,约翰卫斯理排行第十五,他的弟弟查理排行十八。由於小孩子生那麽多,人口众多,所以这个牧师的家庭生活很清苦。然而他们两位小孩子,约翰跟查理功课都非常的好,他们品学兼优,先後进入了牛津学校。牛津大学是当时英国最好的学校,他们进入那里念书,後来也进入了研究所念书。在进入研究所的时候,约翰卫斯理曾经回到故乡,他休学一段时间,回到家乡帮助父亲牧会,後来也被按立作了牧师,承受了当时所谓祭司的职任。



循道主

1729年约翰卫斯理他重返牛津大学,他做学生的导师,同时在读研究所,他组成了一个读书俱乐部,他跟这些学生一起读书、一起事奉、一起社会服务。他们到监狱里面去布道,这一群年轻的学生们,他们祷告、他们读经有一套的方式,一套的习惯,他们凡事循规蹈矩,不苟言笑,所以人家就称这个读书俱乐部的人叫做循道者墨守成规的人(Methodist),就是今天的循理会(卫理公会)。

约翰卫斯理的循道主义复兴运动能够汇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实在有赖於叁个领袖。第一个就是约翰卫斯理,第二个是他的弟弟查理卫斯理,是一个圣诗的作家,第叁位是他们的同工,怀特腓德。因着约翰卫斯理的带领而产生的循道派复兴,带给後来的圣洁运动、五旬节运动,以及灵恩运动很深的影响。

在神学上[注1],约翰卫斯理强调「因信称义」之後的「第二重祝福」(完全成圣),也就是基督徒的完全和圣洁;这并非表示信主之後完全无罪,而是指可以不喜欢犯罪、对犯罪不再有欲望,且是透过彻底的悔改除去一切的罪,将自己敞开被神的爱所充满(是一种完全的爱,purelove,是爱神又爱人的生活实践),进而打破罪恶的权势,在生活上分别为圣,活出完全与圣洁。这影响了圣洁运动中因着圣灵火洗而洁净的「第二重祝福」,以及五旬节运动、灵恩运动中圣灵充满的「第二重祝福」(secondblessed)。也就是说:

⊙卫斯理的   「第二重祝福」是指完全成圣(重生→成圣)
⊙圣洁运动的「第二重祝福」是指完全降服(重生→灵洗与满有圣灵)
⊙五旬节运动的「第二重祝福」是指圣灵充满和方言的记号(重生→圣灵充满与方言)
052.webp.jpg

约翰卫斯理提出了动态的恩典观[注2],认为人的救赎意味着一种人内在灵魂的医治,是一种不断持续的医治,是动态地不断地保持呼吸圣灵的能力,才能持续地更新在我们里头的神的形象。卫斯理的成圣观与加尔文、马丁路德的成圣观不同,马丁路德认为我们在世的时候,不可能达到完全,马丁路德说:基督徒同时是罪人,也同时是义人。但是约翰卫斯理认为:基督徒在世的时候,有可能可以达到完全的地步,成圣是基督徒重生以後,第二次的蒙恩。因着基督徒的渴慕追求,完全的奉献,单纯的信心,以及圣灵的充满,我们可以除尽罪性,可以充满上帝完全的爱,这是今生可以得到的境界,而且是瞬间完成的恩典,这是约翰卫斯理,在神学上跟其他的宗派,比较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强调人的追求与人的责任,成为今天循理会的特色。

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1703-1791),後来被称为「五旬节的鼻祖」,乃是因为五旬节灵恩运动吸收了卫斯理的圣灵观与成圣观,他认为重生只是圣灵第一次恩典的工作,并不完全,基督徒需要进一步经历所谓第二次恩典的工作(SecondworkofGrace)。这第二次恩典的工作可以让圣灵在信徒个人身上作完全的工作。五旬节信仰借用这个两阶段的架构(重生得救至进入完全成圣)来强调基督徒不但要重生得救,而且要有圣灵充满或灵洗的经验(用灵洗经验来代替完全成圣这名词);而且这灵洗的经验是明显的,方言就是这经验的记号。

「卫斯理个人非常渴慕说方言的恩赐,一度因自己没有这恩赐而向神迫切祈求,因他认为人在敬拜神时,人的言语有时会枯竭,不足以表达内心深沉的敬拜,因此必须藉助方言来表达,所以他肯定方言是一种丰富的属灵经验。」[注3]   在某次通宵祷告会中,圣灵超自然的能力降在他和循道派的朋友们身上。约翰卫斯理在日记写下这样的体验[注4]:「清晨三点左右,当我们仍然在持续祷告的时候,神超自然的能力令人惊奇地降在我们身上,许多人因着满溢的喜乐而哭喊,另外有许多人倒在地上,当我们稍微从全能之神奇妙可畏的面前转醒过来时,我们异口同声地喊着:『赞美神!惟有基督是主!』」


其实早在1735年约翰卫斯理和弟弟查理斯卫斯理就曾去美国乔治亚(Georgia)向印地安人宣教[注5]。这个宣教时期不长(约两叁年时间)且不是很成功的过程,但是至少对这兄弟俩的属灵生命倒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令卫斯理兄弟他们属灵震撼的有两项因素:首先是透过到美洲的一艘船上一班德国莫拉维亚弟兄们敬虔的生活,那时途中遇到大风暴雨,眼看就要遇难沉没了,旅客们纷纷陷入绝望,只有莫拉维亚的这个信仰团体(包括妇人孩童),聚集在甲板上平静的继续唱歌赞美主,又为其他乘客做些卑微的杂事,当遇到人推打他们或他们被摔倒在地上时,他们会站起来走开,从他们口中找不到怨言,卫斯理看了深受感动,约翰心里重新思考信仰的更深层面,另一个因素是当时在乔治亚有一位莫拉维亚弟兄会的主教叫作史邦恩伯问约翰卫斯理一两个问题说:「在你的里面有证据显示圣灵与你的心同证你是神的儿女吗?」、「你认识耶稣基督吗?你确定他已经拯救了你吗?」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约翰卫斯理再次思想自己与基督耶稣的关系是否建立在清楚而又有把握的基础上。

约翰於1738年回英国後不久,便遇上莫拉维亚会的另一位牧师伯勒尔(PeterBohler),他对约翰卫斯理强调

(1)因信称义的观念(Justification)、
(2)内心要有得救的确据(AssuranceofSalvation),
(3)胜过一切罪恶的把握。

约翰卫斯理深为这些信念所折服,认为是与圣经,和许多见证人的经验吻合,於是他也开始传讲这些道理,伯勒尔牧师鼓励约翰卫斯里说:「传讲信心直到你拥有它,而後因着你有了信心,你就更应该传讲它」。

1738年的五月二十四日,卫斯理参加了伦敦亚得门街(Aldersgate)的一场聚会,在聚会中他觉得内心「莫名其妙的温暖起来」(warm),他终於得到以上所提到的叁样信仰的内在确据(因信称义、有得救的肯定和胜过罪恶权势的把握),这是因有人在会中宣读了马丁路德写的罗马书注释之序言,那序言讲到:「因着人对基督的信心,神将动工改变人心」。这个得救的经验实在影响了他每一方面,这个经历非常类似马丁路德那样的经验,马丁路德是在拿到神学博士,已经在神学院教书一段时间,才重生得救,约翰卫斯理也是一样,他当了好几年的牧师,他们去布道,他们去做社会服务,可是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的重生。他由这经验而生出的热心,又联合了他弟弟查理卫斯理和怀特腓德(Whitefield),便在英国形成了一股复兴的火焰。

这种强调个人藉信心而得救恩的经验,是当代英国国教的领袖认为是不需要的「新教义」,他们认为人单靠婴儿洗礼,就足以得救。很快地,大部分英国国教的教会大门都向卫斯理关闭,他们只得在街头聚会。1739年四月,怀特腓德邀请约翰去英国的西南部一个叫作布里斯托的地方从事布道工作,好把大批新信主的煤矿工人组织起来,以基督教教义牧养他们,训练他们成为门徒,这正是卫斯理最擅长的恩赐,这股复兴运动後来也直接影响了英国的社会,例如:奴隶制度的废除、妇女与儿童福利的保障等。

约翰卫斯理强调信徒与天父之间那种喜乐又个人的关系必须落实於人对上帝的敬拜,和人对人的爱。

1.爱失丧之人的意思,就是在传福音(Evangelism)时「把基督给他们」
2.爱贫穷人的意思,就是社会关怀──为孤儿寡妇预备房子,提供免费医疗、食物、衣物、教育,及主日学等。
3.爱初信者的意思,乃是训练他们成为门徒──小组牧养;倘若信徒给教区教会逐出来(当代英国国教对循道派信徒常采取的行动),便为他们举行圣餐;并且为初信者预备圣诗与属灵诗文、研经材料、祷文、单张、儿童祷文、日课、诗歌;出版成年人属灵的作品(包括神学和灵修的),每月的属灵杂志。约翰卫斯理有生之年一共写了四百多种不同的出版物。
4.在基督徒群体中,爱人的意思乃是诚实地放下偏见,同心协力,为要得着失丧之人的灵魂,加上真诚的合一精神。
5.他爱全世界的心,使他能说∶「全世界就是我的教区」。他自己为宣教而去过的地方,包括美国的乔治亚、德国、英国威尔斯、爱尔兰和苏格兰。自1769年起,卫斯理便差遣循道派的宣教士去北美洲工作。
053.webp.jpg

约翰卫斯理一生的工作量实在惊人,在他五十二年的事奉生涯,平均每年走四千哩(骑马),共讲了四万篇道。但他最成功之处,乃是能够选召、组织,以及训练人成为属灵领袖,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透过不断成长的小组、地方领袖,和游行布道家,卫斯理能够维持宣教的热诚和结出许多属灵的果子。他从不忽略对初信者的教导和训练,务要使他们成为门徒,约翰卫斯理最常用来勉励同工的一句话是:救人灵魂,是你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他的日记常常记载他在各地布道传福音的时候,被暴徒攻击。在他去世时,已有八万会众在英国,六万左右在美国,今日循道会也已有超过四千万的信徒遍布在世界各地。



【注】
[1]参奥尔森著吴瑞诚等译,《神学的故事》,第30章清教徒、循道派更新英国教会,校园,612-615。
[2]成圣的过程是动态的,有所谓的救恩进阶:预先恩典(prevenienceofGrace,神的赦免总是在人的行动之前)→悔改→称义→重生→成圣之路→完全成圣
[3]周学信著,《灵恩神学与历史探讨》,72-73页。
[4]参葛林腓著刘仰青译,《当圣灵降临摩拉维亚复兴之火》,30页。
[5]参葛林腓著刘仰青译,《当圣灵降临摩拉维亚复兴之火》,25-27页。

  
若不是圣灵很强烈在人心的动工,人们如何看见耶稣基督呢?若不是圣灵光照人内在的罪恶人们如何能忧伤痛悔呢?在教会历史上我们看见,当信仰变得越来越僵化的时候,神会兴起一些时代工人来唤醒沉睡的心灵,带来属灵的震撼力,这时就会有许多的人经历真实的重生和信仰的更新,这是上帝的作为,那就是每一个世代都要有复兴!每一个世代都要经历复兴,如果复兴运动(Movement)只停留在上一个世代,那麽对这个世代而言这个复兴运动就会只剩下一些纪念碑(Monument,历史的遗迹)而已。

当时的英国国教圣公会主要是向上层社会人士传福音,而长老会跟浸信会则偏向中产阶级和商人传福音,而约翰卫斯理的循理会就专门向穷苦的低层劳工阶级的人传福音。卫斯理兄弟这种感情丰富的讲道方式,其实在当时的主流教会并不受欢迎,因此常被赶出教会门外,不允许他们以这种热情的方式在教堂里面讲道,於是他们只好着力在一些外面的基督徒小组里讲道,甚至举办露天的大型布道会向许多的矿工传福音,许多低下阶层的人,深深受他的感动,成千的人流泪决志相信耶稣。

约翰卫斯理的复兴运动有一个特色,他不像教会历史上一些神秘主义者只追求自己的圣洁和完全,偏重灵性的追求,然後离群索居,追求与世隔绝,卫斯理所追求的成圣不单是圣灵更深的内在工作,使一个人拥有「完全的爱」-对上帝和对人的爱和「内在之罪的根除」,并且从此以後还要深入到社会的基层群众去服事别人。

约翰卫斯理说:「全世界是我的教区」(“I look upon all the world as my parish”)也就是说全世界都是我传福音的对象!他又说:「给我一百个除了罪什麽也不怕、除了神什麽也不要的人,我便能震撼这个世界。」。有一次他在讲道时,发现听众有人睡着了。他忽然喊道:“火,火!”,睡的人惊觉站起来,仓皇地问说:“火在哪?”,卫斯理说:“地狱的火,是为了那些听道时睡觉的人预备的。”约翰卫斯理这种布道与奋兴教会的豪情壮志不仅苏醒了千万人的心灵,更是带来当时英国社会极大的改革,所以我们说教会的复兴,可以带给社会更大的祝福与转化,使得往後的英国社会避免了如同法国大革命那种暴力和流血的情形发生。
斯理的社改革信念

约翰卫斯理深信,「凡爱上帝的人必爱他的弟兄」这一真理。他认为若有人看见弟兄姊妹衣不蔽体,或缺少日用饮食,竟不给予救助,却告诉他们「平平安安地回去罢!」那是很可耻的。所以在他传播福音的同时,也未曾忽视要帮助那些穷苦无助的人民,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他认为基督徒的成圣必须同时也是社会性的,必须落实在人群当中,因为真正的成圣(或完全),是对上帝、对人完全的爱,就是广传福音,带领罪人脱离地狱,进入天国,而社会改革是福音运动的副产品,所以循道宗的社会改革,是由内心火热的福音主义所发出的。

约翰卫斯理是一个具有组织能力的人,他把一些寻求上帝的人组成班会(Class)和小团(band)。班会由十二人组成,班长每周至少与班员见面一次,督促生活,给予忠告;并且收募奉献帮助穷人;聚会时分享灵性经验,彼此认罪、代祷、劝诫,把圣经的教训落实在生活中,彼此立约、彼此相爱,实施纪律。而小团是由已有赦罪确据的人参加,人数大约六名,每人受团长的督导,谈个人灵性状况,接受劝导,弃绝罪恶的生活,热心行善。卫斯理的班会系统,由一般信徒负责,让社会的中下阶层劳苦大众得到归属感和认同,以致对内忠诚,对外关怀社会。

约翰卫斯理看到当时社会实际的需要,就起了怜悯的心,陆续兴办了许多慈惠的事业:他设立孤儿院、设立老人院,收容年老无依无靠的寡妇;也设立平民免费治疗所,也帮助失业者,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教授贫穷人谋生的技能,使他们能够自力更生获得生活所需。


斯理的同工怀特腓德

值得一提的是约翰卫斯理有一位重要的同工名字叫作,乔治⊙怀特腓德(Whitefield,George,1714~70),约翰卫斯理比较走灵恩的追求方式,他每次讲完道,就会带会众一起追求圣灵充满 ;但是怀特腓德比较顺其自然,他说圣灵自己会工作。但不管如何圣灵都强烈在他们的聚会中动工,两个人每次讲完道都有很多人信主,两个人讲道的恩赐都很明显。

怀特腓德具有强烈的布道恩赐和天生即兴演说的能力,他就像一位疾风烈火的布道先锋,他在讲道时弃绝当时教牧人员那种「念稿」的习惯,靠着神所赐的圣灵,在一场一场布道会中自由释放神的信息,有时在恳求人们接受基督作救主的时候,他会声泪俱下的大哭起来,让心硬如石头的人也会被软化。

怀特腓德出身在一个家境穷困的环境里,後来在酒吧里工作,学会了饮酒,偷窃,说谎,咒骂人。两年後他离开酒吧,到牛津大学半工半读,他结识了名布道家约翰卫斯理兄弟,他深邃的属灵生活,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但怀特腓德也曾经历过长达数个月的灵性成长挣扎,他一直想要靠着自己的努力,让基督在他里面成形,於是禁食祷告、刻苦己心,进行一连串严厉的自虐行为,结果把自己弄到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的地步,他说:「我完全无法默想了,甚至连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了,记忆力也变差了,我的灵魂枯乾,毫无生机,只有神知道,有多少长夜我躺在床上,为着所感觉的重担,呻吟不息,整天甚至整周,我仆倒在地上,求神给我自由,拯救我脱离从地狱里出来的狂傲思想。」

怀特腓德体会到自己倚靠着行为,如同律法主义一般使他陷入筋疲力尽,全然绝望的地步,唯有将自己再度投入神的怜悯中,他说在这时候「突然,有一股信心的确据充满了我忧郁的心灵!」,他终於深深感受到神所赐「主里面的平安」,这个灵性奋战的过程,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转捩点,而且经常在证道中以此作为自己的见证故事。

怀特腓德虽然曾经是一个狂野放荡的青年,但他因全心接受基督,使他完全献上,让圣灵充满,成了一位历代以来最感人的布道家之一。他经常一面祷告,一面读经,使他的讲道大有能力。他在二十二岁时,曾写到他的这种经验,他说:「在清晨或正午或晚上或半夜,其实是在整天之中,赐福的耶稣都到我这里来,使我的心灵苏醒,如果森林中的那些树可以说话的话,它们就会告诉你,我与一些别的人,如何地享受与上帝之间甜美的交通。有时,当我散步时,我觉得心灵欢欣得要迸出体外;在另外的时候,上帝无限的荣美,使我不得不匍匐在地。」

怀特腓德有时一天之内要讲道两至叁次;他可以在户外向着二万人讲道,而人们仍然能很清楚的听到他在说什麽。从他二十二岁开始事奉到五十六岁离世时,他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他把信息带到英语世界的每一角落,他可以说是美国「大觉醒运动」(GreatAwakening)的发起人,1740年,这位布道家怀特腓德从英国来到美国东岸巡回布道,复兴之火重新挑旺,他讲道的消息一传出,几十哩内的工人马上放下工具,田野没有人耕作,听众常多达数千人,教堂容纳不下,都必须在户外讲道,人们成群结队来接受耶稣基督。

大觉醒运动於1740年达到颠峰,怀特腓德前後有七次去美国,十五次去苏格兰、两次去爱尔兰布道,他一生的讲道超过一万八千场,亲耳听见他讲道的人有好几百万人次。他不断在英国不同的城讲道,在伦敦建立了两间大型的礼拜堂,在美洲的乔治亚又成立一所孤儿院投入了不少心力。

他无论到哪里,福音的能力随着彰显,以下就是他自己所记载圣灵能力大大倾倒的例子,时间是在1740年11月2日的主日,他说:「讲道前半小时感觉沮丧,在未离开寓所以前我只能俯伏在主面前说:我是个可怜的罪人,希奇基督竟然恩待了这样一个卑贱的人,我在路上的时候更加觉得软弱,当我踏上讲台的时候我宁愿选择缄默而不愿说话,但是当我开始讲道不久,全会众都惊惶起来,喊叫、哭号的声音从四面传来,我自己的心灵大受感动,甚至我不能再说甚麽,我被神慈爱的感觉压倒了,从讲台下来的时候有一位妇人对我说『请来看!神在今天晚上为我所作的』,我看见她的女儿在极大的悲痛中喊着:「哦我的耶稣!我的耶稣!」

另外有一个小孩伏在楼梯上几乎不能站直,人问他为甚麽哭呢?他说:『谁能不哭呢?这些话语如同刀一样地扎入我的心』,我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在惊人的寂静里,敬佩神那广大无边,自由自在的荣耀而又降卑的爱,那时神圣的安慰如同浪潮涌来,其势汹猛神速,使我脆弱的帐棚几乎容纳不了。」


怀特腓德他的日记上常有一句话说「讲道有能力」、「能力的意思我认为多少是心灵的扩大,有一种愉快的心境从上面赐给我,使我说话有自由而且清楚有力,人听了以後就能受感动。」,他的名声大噪,常接受邀请,一天讲许多次道,虽然身体健康不佳,仍不停讲道,有人劝他不要太劳累,但是他说:「我宁愿耗尽,不愿腐朽[注2];我宁可做死,也不要坐死。[注3]」,他才五十六岁,就因工作过度,耗尽体力而去世,後来他被埋葬在美国一所教会(麻省纽柏利波特长老会)的讲坛下。

怀特腓德的事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尊神为大的好榜样,他相信任何人愿意相信基督,都会得救,他也曾经跟约翰卫斯理出说同样的话说「全世界是我的工场,我的主人无论召我去哪里,我已经准备好,立刻前往传扬他那永远的福音。」;他信息的重心乃是神的圣洁,和人的罪性与无助,还有就是耶稣基督的救赎。



究其怀特腓德的一生,这样巨大影响力的秘诀何在?简单而言就是热爱灵魂与正直,他是一个过着圣洁生活的人,无论在金钱上和道德上,都能持守正直到底,加上对失落罪人的怜悯,就如约翰卫斯理见证他说:「所赐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他心里,使他对人满了柔和无私的爱,从此涌出滔滔不绝的口才,扫荡面前的众人而发生奇妙的感力,使硬心的罪人难得抵挡这个爱,这时常使他头如水池(流汗)、眼如泪泉(流泪)」,就当时的历史而言,约翰卫斯理说:「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呼召那麽多罪人悔改归向神」。



【注】
[1]参奥尔森着吴瑞诚等译,《神学的故事》,第30章清教徒、循道派更新英国教会,校园,612-615。
[2]成圣的过程是动态的,有所谓的救恩进阶:预先恩典(prevenienceofGrace,神的赦免总是在人的行动之前)→悔改→称义→重生→成圣之路→完全成圣。
[3]周学信着,《灵恩神学与历史探讨》,72-73页。
[4]参葛林腓着刘仰青译,《当圣灵降临摩拉维亚复兴之火》,30页。
[5]参葛林腓着刘仰青译,《当圣灵降临摩拉维亚复兴之火》,25-27页。






哎...哈利路亚,签到来了4...
金灯台团契欢迎您 立即登录 申请户口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